(接續前篇...) Heather老師在聽了我的敘述之後微微一笑說道:「喔!這個經歷很有趣,怡如妳等一下上課的時候可不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我點點頭,心想不知道老師又要給什麼出乎意料的解釋。


 
在我分享了前一天的經歷之後(請見http://yiruchen0409.pixnet.net/blog/post/4111226),引起大家熱烈的討論,最後Heather說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小孩子呢?如果家裡有小孩的父母可能會發現一件事情,就是當我們告訴小孩子一些話的時,他們往往看起來一點都不專心,一直在玩而沒有什麼在聽,常常把父母搞得火冒三丈,可是當我們快要發火的時候,卻發現原來他們其實都有聽到,而且他們知道得清清楚楚,一句話都沒有漏掉。」在座許多有孩子的同學們都頻頻點頭,微笑著看著老師。


Heather接著說:「在課程的第一天時,我已經介紹過何謂人類的六種感官能力,也就是除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之外,還包含著我們的第六種感官能力---"動覺(Kinesthesia)"。」

(若大家想知道什麼是動覺的話,可以試著把手放在離自己背後約5公分處,輕輕握拳然後再打開來。我想在做這些動作時大家大多可以感覺的到自己的手有輕輕握拳再打開來,而我們在不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官能力時,仍能夠感覺自己的動作,這樣的感官能力就稱為"動覺";更詳細地來說,也就是無論我們在哪一種動作的狀態或質感中,動覺都可以清楚地提供自我身體尺寸大小以及關係位置等相關的資訊。It tells us our size, our position, whether we are moving and , and if so, with what quality.)

Heather說:「雖然我們將這些感官能力分為六類,但其實它們是互補並且相輔相成的。蠻多人常常發現若看電視時沒有聲音,就不太清楚裡面演些什麼內容,但當能同時運用聽覺和視覺時,我們對於外在訊息的接受會比較完整;同樣的道理,若我們能同時運用全部的感官能力時,我們對於外在訊息的接收會更加有效且具全面性。

可惜,我們的文化傾向於訓練人們只專注(focus)於某種感官知覺。譬如說,當學生能在吵鬧的環境中專注的寫功課時,我們便會誇讚這個學生很專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這個"專注"的學生其實是訓練自己關掉(shut down)自身的聽覺能力,因此久而久之,社會化之後的我們,便會逐漸喪失或減化很多與生俱來的感官能力。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危險,譬如說,很多人"專心(focus)"想某件事情時,走路常會摔倒、撞到東西或甚至被車撞到,而這樣的情形,便是其他感官能力無法發揮它原有能力的狀況之一。如果這樣的我們生活在原始的野地裡,我們對於周遭環境的變化不如其他動物般的靈敏,因此當發現猛獸靠近時,就可能因為太晚發現來不及逃而變成為牠們的大餐。


 
反觀我們的幼童,由於社會化尚淺,他們運用感官的方式會比較傾向於原始的人類或動物,因此當我們以為他們沒有"專心(focus)"時,其實他們有專心(concentration),只是他們的"專心(concentration)"跟我們的"專心(focus)"不同孩童的感官雖屬於跳躍式(也就是輪流運用他們所擁有全部的感官能力),但其實是比較全面性的,他們擁有"全面性的覺察能力"(inclusive awareness),並不像社會化的成人傾向於只用視覺與聽覺因此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專心(focus)" ,但我們所說的話,其實他們都有聽到。


 
同樣的道理引伸至表演者,當我們上台表演時,如果被觀眾的聲響嚇到,也往往是因為過於緊張或只專注於自己附近的狀況,知覺感官不夠遠也不夠全面性的原因。通常一個好的表演者,她或他官感的場域其實是要能夠包含觀眾,而非將自己與觀眾切割開來的。所以若能擁有所謂"全面性的覺察能力"(inclusive awareness)"時,我們與觀眾之間的溝通會更有效,聲音會傳得或投射(projection)得比較遠也更具感染性。」


 
Heather接著看著我說道:「而要怎麼處於這種"全面性的覺察能力"(inclusive awareness)"的狀態呢?我自己發現當身體呈現平衡的狀態時,身體本身的運作是最有效率的,因而這時的感官知覺,將會發揮它原本該有的能力。我猜想怡如昨天中午那些神奇的經歷,便是一種 "全面性的覺察能力 (inclusive awareness)"回復的經驗,這樣的感覺很棒是不是?!」我興奮地點點頭。


 
Heather緊接著問我:「但怡如,自從那個感覺消失之後,你是不是一直努力地在維持當時身體的姿勢?」


 
我說:「對啊!我一直找,一直找,但是怎麼找都找不到。」


 
Heather微笑地說道:「我們在上課時還沒有討論到一個重點,就是 "平衡點"停留時間的長短。我要說得是,其實平衡點的本身是一直不斷地在移轉的,也就是說如果你一直僵硬地維持住一個"好的或平衡的姿勢"的話,當時間一久,這個姿勢將會失去它原有的平衡,因此原先這個的"好的或平衡的姿勢"就會成為新的僵硬姿勢,我想這樣的思考事和我們之前課程的內容是相互呼應的。」

「那麼繞了那麼久,我現在回答怡如的問題。我剛剛的論述是當聽到這些問題後我去思考整件事情的脈絡,因此若以此為推論的基礎,我因而猜測妳今天早上全身痠痛不已的主因,大概就是妳一直過度努力去維持昨天中午那個"平衡"的姿勢卻反而變得更僵硬吧!」


 
我著急地問:「但是那怎們辦呢?那個很棒的平衡感覺已經不見了,我到底要怎麼樣把它找回來呢?」


 
Heather笑著說:「哈哈!我的學生都問過這個問題,不要著急,我要告訴妳的是,其實妳的身體已經記住了,不要著急,當下一次發生時,妳就會知道!」

那什麼時後會再發生呢?要怎麼再發生呢?老師不在的話我要怎麼找的到呢?... 但為了怕耽誤大家上課,我只好抓抓頭,一臉疑惑,硬是把滿腹的問題往肚裡吞,只能期待那些神奇的感覺會再度發生…。


 
回想起來,當初的我並不知道,其實我已經早就開始踏上費登奎斯教育方法(The Feldenkrais Method)或瑜珈中所謂「自我探索」的道路,但這真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途,因為當我第二次經歷接近於前一篇文章所提及的所謂 "身體平衡"的美好狀態時,是兩年以後的事情了……哈哈!我這樣一寫,會不會很多人就立刻失去了想要看我的部落格的動力,覺得要對付身體的痠痛用這些身體教育的方式實在太慢,吃止痛藥快一點呢?(不過"快"和"慢"會是未來我在討論The Feldenkrais Method時的重點之一)


 
不過我想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不斷地探索,當在UW-Madison接觸費登奎斯教育方法(The Feldenkrais Method)兩年之後到現在,我的身體大多能處於舒適的狀態,甚至上次從芝加哥回來長達近二十個小時的飛行及轉機的旅途,身體都不太痠痛,而且最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就算有什麼不舒服,我大多有方法以不靠藥物的方式,幫自己找回身體舒適不痠痛的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ruchen04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